中国人实现牛肉自由代价是什么?可承受吗?


来源:bob盘口
发布时间:2025-04-09 06:08:44

  

中国人实现牛肉自由代价是什么?能够承受吗?

  这两年,随着进口牛肉规模的与日俱增,国内牛肉的批发价格逐年走低,尤其是今年,受益于极低的供应链价格,各种9.9元现切牛肉、38元牛肉火锅、68元牛肉自助等牛肉餐饮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让不少的消费者直呼过瘾。

  由于进口牛肉全面击穿了国产牛肉的成本线%的肉牛养殖场进入了亏损状态,上个月,实在无力忍受的相关行业协会联名发函,要求对进口牛肉进行限制,12月27日,商务部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宣布对进口牛肉立案调查。

  这则新闻我估计不少朋友之前没怎么关注,但它却在国际市场上搅动起了前所未有的风云,除了法新社、路透社、彭博社等海外媒体的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外,世界主要牛肉出口国巴西、阿根廷、美国均对此进行了专门回应。

  不夸张的说,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中国在进口牛肉问题上的处理态度和方式,将决定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要了解中国在牛肉问题上的难处,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当下市场的进口牛肉与国产牛肉的价差现状。

  根据现代畜牧网1月3日的消息,全国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的牛肉平均价格为59.59元/公斤,而2023年1-11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牛肉,其到岸价格为5.05美元/公斤,折合人民币36.18元。

  从巴西到中国,直线万公里,即使走目前最快的南美-中国直达航线天,再加上进出口关税,为什么进口牛肉的最终市场行情报价,还几乎比国产牛肉便宜了一半。

  巴西,或者说国外的肉牛养殖方式,绝大多数是以天然草饲的方式养殖育肥,就是放在草场上让牛自己吃草,只有在出栏前的最后四个月,才会在棚内以舍饲喂养的方式来进行集中育肥,这种饲养方式,导致巴西的牛普遍偏瘦,平均出栏体重在550公斤上下,由于前期的草场饲养成本相比来说较低,肉牛的出栏养殖成本约在6800元左右;

  而国内的肉牛养殖方式,则是直接跳过了草场饲养阶段,从牛犊开始就进行舍饲集中育肥,平均出栏体重约在600公斤左右浮动,这种方法带来的饲料成本也是显而易见的。

  根据行业机构农小蜂发布的《2024中国肉牛生产及成本收益分析简报》显示,2020-2022年期间,全国散养肉牛平均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由12638元增长至13724元,刚好接近巴西肉牛的一倍。

  从牛肉生产规模来看,2023年全国牛肉产量约为753万吨,而同期的巴西牛肉产量约为1057万吨,仅从这个方面来看,双方的差距并不大,但深入分析就能发现,两者的产业集约度可谓天差地别。

  在巴西牛肉产业中,头部三家公司的市占率合计达60%,其中排名第一的JBS集团市占率达32.5%。

  而在国内市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肉牛养殖是以小规模散养为主,平均每户约在10-40头左右。而国内头部肉牛养殖企业长春皓月,截止2023年末总存栏才20万头,仅占全国存栏量的0.24%。

  这种小规模分布式的散养特点,也注定了我国肉牛养殖企业很难获得足够丰沛的草场资源,从而被迫进入舍饲育肥阶段,是我国肉牛养殖成本高企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这次对进口牛肉的调查会在国际市场引起这么大的波澜?中国在牛肉价格问题的处理上,又面临着哪些困境?

  其实,只要你把牛肉换成其他诸如手机、新能源汽车等工业制成品就能够理解了,进口牛肉之于中国,又何尝不是make in china 之于外国呢?

  这次的牛肉问题之所以如此棘手,是因为相应的主管部门必须要在多方力量之间进行权衡。

  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厂,2023年出口货物23.77万亿人民币,占GDP比重约为19%,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是我们的一贯立场。

  牛肉价格的问题,往细了说,就是我国第一产业的问题,中国的农产品基于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特点,往往呈现出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在当下阶段来看,很难与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相比来说较高的农业国竞争,主管部门如果过度插手,会不可能影响到外贸?

  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的放任不管,从直接影响来看,这是国内亿万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从战略层面来看,这又关乎到粮食安全、粮食自主的国策,完全任由国外农产品以低价冲击国内第一产业的市占率,在百年未有的变局中,一旦局势变化遭遇断供,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管又不能管的太过度。因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也集中体现在市场上充分供应的低价、平价牛肉、牛奶和水果等农副产品,想要解决这些需求,当前在某些产业上是必须要依赖进口,还是以牛肉为例。

  2013年,中国牛肉总产量为613万吨,2022年为718万吨,十年时间增长105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77%,与此同时,2023年中国牛肉消费量在1073万吨。

  它意味着,基于我国肉牛养殖产业的特点,想要依靠国产牛肉来实现国民的牛肉自由,基本不可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在一直增长,想要在保障国民粮食自主安全的基础上解决这一困境,绝不是靠所谓的身土不二来应付的,它的落地方案一定要能适应市场。

  11月初,中国基建报报道,中铁十四局通过竞价在东营或得了一块总面积高达1.45万亩地块的经营权,文中提及,为了赶上播种时间,十四局动用了近70台田机设备,在短短3天内完成了8000亩小麦的播种任务。

  这并非孤例,11月18日,中铁十一局新兴业务发展公司正式挂牌,其营业范围囊括现代农业;11月25日,中铁二十一局召开推进现代农业工作会议。

  中铁集团,总资产规模1.3万亿,在全球财富500强中排名第43位,这样一家基建领域的庞然大物突然转向农业,用传统商业思维很难理解,但如果站在粮食安全的宏大语境去看,就顺理成章多了。

  随着我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一带一路之上,南美诸国即将成为国内工业产业的奶与蜜之地,同时,农产品也将成为他们参与贸易的关键筹码。

  智利的车厘子,秘鲁的蓝莓、巴西的牛肉,这些往年需要绕道美国,航程至少在30天以上的货物,在亚拉大陆直达航线天,这些低价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的涌入市场,必将对我们的农产品价格体系和供需关系造成扰动。

  而由基建央企集中转型构建成的农业产业,在机械化和集约化上能够与农业国达到一致水平,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也能更好的适应被低价农产品冲击后的市场环境,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障我国第一产业的自主性,以此来实现粮食安全的大战略。

  根据商务部的相关公告,这次对进口牛肉的调查将在8个月内结束,如何为事件定性,如何出台处置方案将成为一件极其考验智慧的事了,无论有关部门最终做出何等判定,一场舆论风暴恐怕是免不了的。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只讲你听得懂的商业故事,我是咨云君,我们下期再见!